2024-07-05
7月4日
我国首台自主研制
15兆瓦重型燃气轮机——“G15”
在四川德阳总装下线
为我国加快形成自主燃机谱系
和优化能源结构提供了支撑
我国重型燃气轮机领域取得突破
2024-07-04
技术创新驱动:科技护航普查新篇章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 李昇
风电和光伏发电作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力量,是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支撑,也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中国气象局、国家林草局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风电和光伏发电资源普查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开展风电和光伏发电资源普查工作,现从五方面对具体任务进行解读。
一、统一技术标准体系,明确资源普查指引
资源普查作为行业发展的基础,在过去10多年来已先后开展了四次全国范围的风能资源普查,为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工作基础。前四次普查主要聚焦风能资源特性,且最近一次普查距今已逾十年,对光伏发电资源,尚未在全国范围开展系统性的普查。随着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化跃升式发展,部分省份根据工作需要开展了本地区资源普查工作,但因标准体系不明、技术路线不一,导致普查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缺乏统一性、权威性和明确的指导意义。
针对我国风光资源特性、地形特征、开发利用形式的多样性,紧密结合新时代新形势下风光技术发展的最新态势,《通知》明确提出,在试点准备阶段,组织制定普查技术标准指引,从基础数据要求、资源评估方法、可开发量评估方法、普查成果编制等方面形成系统规范的标准体系,确保各试点地区有章可循、科学规范地开展普查工作,同时结合试点地区工作效果不断完善标准体系,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普查工作提供有力指导和支撑。
二、构建全面数据基础,筑牢普查结果支撑
基础数据完备性、准确性是做好风电和光伏发电资源普查的基础。《通知》明确提出试点准备阶段完成基础数据收集工作。普查基础数据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开发现状基础数据,主要包括开发现状、用地现状、设备情况等;二是气象基础数据,主要涵盖风能、太阳能资源等测风测光数据;三是开发要素类数据,包括地形数据、国土“三调”、林草、三区三线等数据。此外,需要全面梳理国家和地方有关风光开发用地用海要求的政策和规划文件,明确风光开发利用的边界。
基于各部门相关基础数据和管控要求,运用技术手段进行数据融合,对各地区风电和光伏发电的可开发资源条件、建设条件、用地条件进行识别、分析、提取,进而明确风电和光伏发电的可开发利用区域。
三、建设资源观测网络,准确评估资源特性
风光资源观测数据是准确评估风光资源条件的基础。风光资源评估是可开发量评估的基石,是保障风电场和光伏电站开发利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也是推动风光技术创新、优化风光资源开发利用及促进产业发展的指引。
《通知》明确提出试点准备阶段完成风光资源观测网络的前期准备工作,充分利用已有气象观测数据及已建在建电站的测风测光数据,按需构建区域资源观测网络。基于观测数据开展风光资源精细化数值模拟,通过空间分布数据分析,明确设定可利用区域资源评估阈值,识别和明确可开发利用区域,科学评估各地区风光资源条件、时空分布特征、发电特性等,推动风光开发技术及利用方式的创新发展,为保障国家安全稳定能源供应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四、创新普查工作方式,构筑智慧普查工作平台
为确保普查工作的技术规范性和一致性,本次普查工作搭建统一工作平台,执行统一工作标准,实施统一工作流程。该平台在融合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基础上,从风电和光伏发电实际开发利用的角度出发,全面综合地形、地貌(海底)、地质灾害、用地类别、海洋环境、开发利用技术等因素,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地理信息、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智能化识别满足风电机组、光伏阵列区布置、场址汇集等适建区域;结合用地用海空间要素,衔接国家及地方政策文件开发用地用海要求,智能化划定风电和光伏发电可利用区域。通过自动排布、集散度约束、设备选型、规模测算等智能化工具,测算风电和光伏发电的可开发量,实现工作平台智能化、信息化高效开展普查工作。
五、分级评估可开发量,助力普查结果精准指引
根据《通知》的部署,本次普查要求按照统一技术标准,全面摸排各试点地区的理论可开发量和技术可开发量,并对技术可开发量进行分级评估。技术可开发量的分级分档按资源条件、发电能力等维度划分,一方面区分同一电源类型不同资源水平的差异,另一方面明确同一场区不同资源类型开发利用方式的差异。通过技术可开发量的分级分档,从资源开发经济性上有助于明确开发利用优先级;从资源综合利用上有助于明确开发利用方式;从规划指引上有助于明确开发布局和时序,切实指导未来各地区风电和光伏发电有序、科学开发。
2024-07-04
(一) 山东省人民米乐印发《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计划(2024-2025年)》。
【政策信息】 5月11日,山东省人民米乐发布《“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行动计划(2024-2025年)》,其中发布的《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计划(2024-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加快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到2024年,全省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进一步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消纳能力不断提高,生产生活方式加快绿色转型;到2025年,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十四五”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取得明显进展。
【政策解读】 《行动计划》围绕行业产业、能源体系、基础设施等领域部署了五大任务:一是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促进“两高”行业规范健康发展,力争到2025年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两高”产能比例达到35%;加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方向,滚动实施“万项技改、万企转型;积极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及服务业;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到2025年,累计建成省级以上绿色工厂500家、绿色工业园区50家;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二是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施煤电转型升级行动,2025年年底前,30万千瓦以下发电抽凝机组基本退出;积极推动油气提质增效,到2025年,原油、天然气产量稳定在2100万吨、5亿立方米,沿海LNG年接卸能力达到2500万吨;提升绿色电力消纳能力,到2025年,抽水蓄能在运在建装机达到1000万千瓦左右,新型储能规模达到600万千瓦以上。三是加速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大力发展铁路运输;着力提升水运服务能力;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不断完善城市市政网络;持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四是提升生态环境计量。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空气质量考核目标,PM2.5浓度下降到38微克/立方米,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到2025年,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左右;推进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到2025年,完成国家下达的造林计划,完成森林抚育20万亩。五是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开展全民行动;促进绿色消费;倡导绿色生活。
(二) 国家能源局山东监管办公室印发《山东电力市场参数(试行)》。
【政策信息】 5月31日,国家能源局山东监管办公室印发《山东电力市场参数(试行)》,规定了与电力市场运行密切相关的31项参数标准。
【政策解读】与储能相关的参数如下:抽水蓄能电站参与市场容量占比,抽水蓄能电站参与市场容量占比γ市场%=50%。预留系统需要备用容量为200万千瓦,电力调度机构可按需调整。用户侧允许最大申报偏差率,用户侧允许最大申报偏差率λ1暂取20%。其中,独立新型储能、抽水蓄能、新能源与配建储能联合主体用电侧暂不回收,虚拟电厂负荷类机组(#2F机、#2R机)暂取50%。
(三) 山东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发布《山东电力市场结算实施细则及计算示例(试行版V1.0)》。
【政策信息】 6月6日,山东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发布《关于印发<山东电力市场结算实施细则及计算示例(试行版V1.0)>的通知》,明确了发电侧主体调试运行期、批发市场发电主体、批发市场用户侧主体、零售市场等的电费结算等。
【政策解读】电力调度机构应于发电机组和独立新型储能完成首次并网或完成整套设备启动试运行当日,将首次并网时间、完成整套设备启动试运行时间通过技术支持系统推送电力交易机构和电网企业。发电机组和独立新型储能调试运行期上网电量,按照调试期价格结算。调试运行期的发电机组和独立新型储能电费结算公式为:R调试= Q调试×P调试,其中:Q调试为发电机组、独立新型储能调试运行期上网电量;P调试 为发电机组、独立新型储能调试运行期结算电价;R调试为发电机组、独立新型储能调试运行期结算电费。新型经营主体用电侧、新能源与配建储能联合主体批发市场用电侧在临时统一调度运行时段,不执行用户侧日前申报偏差收益回收。
(一) 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 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政策信息】为提升电力系统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加快推进新能源配套电网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系统调节能力提升和网源协调发展,5月28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 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主要部署了四大重点任务及两项保障措施,并将资源较好地区的消纳率由95%放宽到90%。
重点任务方面:一是加快推进新能源配套电网项目建设。加强规划管理,分别对500千伏及以上、500千伏以下配套电网项目及配电网的规划管理工作提出改进要求;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前期、核准和建设工作,优化接网流程,简化审核环节,进一步提高效率。二是积极推进系统调节能力提升和网源协调发展。加强系统调节能力建设,省级能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及相关部门,根据新能源增长规模和利用率目标,开展电力系统调节能力需求分析,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调节能力提升方案;强化调节资源效果评估认定,开展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效果、各类储能设施调节性能、负荷侧调节资源参与系统调节规模和置信度的综合评估;有序安排新能源项目建设,切实提升新能源并网性能。三是充分发挥电网资源配置平台作用。进一步提升电网资源配置能力,电网企业要进一步提升跨省跨区输电通道输送新能源比例,加强省间互济,全面提升配电网可观可测、可调可控能力,公平调用各类调节资源,构建智慧化调度系统;充分发挥电力市场机制作用,优化省间电力交易机制。四是科学优化新能源利用率目标。科学确定各地新能源利用率目标,充分考虑新能源发展、系统承载力、系统经济性、用户承受能力等因素,统筹确定分地区的利用率目标。部分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可适当放宽,原则上不低于90%,并根据消纳形势开展年度动态评估;优化新能源利用率目标管理方式,强化新能源利用率目标执行。
保障措施方面,一是扎实做好新能源消纳数据统计管理。发电和电网企业统一新能源利用率统计口径,全国新能源电力消纳监测预警中心会同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做好新能源消纳数据的统计校核。二是常态化开展新能源消纳监测分析和监管工作。国家能源局组织有关单位,重点加强对新能源跨省消纳措施的监管。
【政策解读】 国家自2019年以来严控弃风弃光率,制定了95%的较高利用率指标,极大促进了新能源的发展,保障了投资积极性,通过行政手段改变了西北资源条件较好地区弃风弃光严重的问题,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能源装机比例越来越高,甚至超过统调火电,维持95%的高消纳率越来越困难。同时,风光设备的价格持续下降,电力投资商能够承受一定的弃风弃光。此时,为了保持95%高水平消纳,各地反而开始限制新能源的接入,不利于新能源的发展。《通知》旨在提升电力系统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确保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同时保持合理利用水平,因此根据新的形势,放宽高水平消纳限制底线至90%,是适合当前阶段新能源发展的。当然,90%底线指的是在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如内蒙、新疆、青海等。东部发达省份的消纳率是否会下降,需要由省级能源主管部门确定。消纳率的确定牵扯风光投资、储能、产业各个方面,牵一发而动全身。东部江苏、浙江等地负荷很大,新能源消纳率达到100%,山东超过98%,暂时没有通过降低新能源消纳率提高接入能力的动力,预估省级能源主管部门会非常谨慎,也可能维持95%的利用率现状。
除了消纳率之外,《通知》明确加快推进新能源配套电网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系统调节能力提升和网源协调发展等重点任务,从系统最优的角度统筹开发和消纳,为新能源发展留有更多空间,对我国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新能源利用率管理机制、支撑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 国家多部委联合印发《钢铁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等系列文件。
【政策信息】 为进一步加大节能降碳工作力度,分领域分行业实施节能降碳专项行动,加快推进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深入挖掘节能降碳潜力,6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能源局部门联合印发《钢铁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发改环资〔2024〕730号)、《炼油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发改环资〔2024〕731号)、《合成氨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发改环资〔2024〕732号)、《水泥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发改环资〔2024〕733号)等系列文件。
系列文件明确了钢铁、炼油、合成氨、水泥4个行业节能降碳的主要目标,部署了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能源消费绿色低碳转型、能源资源循环利用、数字化升级等重点任务,围绕激励约束、资金支持、标准提升、技术创新等方面加强政策保障,并对组织领导、项目实施、监督管理、宣传引导等提出工作要求。分别将绿氢替代、氢能新技术研发应用作为四个行业节能降碳的重要途径。其中,炼油、合成氨两行业的行动计划中,绿氢消费占比明显提升是主要发展目标之一。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支持和推动各地区、有关行业和企业做好文件贯彻落实工作,深入实施分领域分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加快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政策解读】钢铁、炼油、合成氨、水泥等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也是高耗能领域二氧化碳排放的重点行业。目前,粗钢、炼油、合成氨、水泥等行业仍分别有约15%、15%、11%、16%的产能能效达不到基准水平,节能降碳潜力巨大。此次发布的文件明确了4个行业节能降碳的主要目标,包括2024—2025年,通过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钢铁、炼油、合成氨、水泥行业形成节能量约32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8400万吨。到2025年底,钢铁、炼油、合成氨、水泥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均达到30%,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
炼油、合成氨两行业的行动计划中,绿氢消费占比明显提升,为氢能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商机。一直以来,我国氢能发展以燃料电池汽车为主,但是由于配套体系不完善、价格昂贵等原因,体量一直不大。绿氢的发展为氢能发展打开了另外一条通道,欧盟的碳关税为氢能发展注入强心剂,国内也从化工行业开始,要求使用绿氢,会带动绿色氢能和绿氨绿醇相关产业加速发展,应抢抓机遇。
总的来看,国家积极推进相关行业节能降碳,把好新上项目准入关口,实施存量项目节能降碳改造,推动用能设备更新,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能够有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对支撑全社会节能降碳具有重要意义。
(三) 米乐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
【政策信息】 5月29日,米乐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提出:202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2.5%左右、3.9%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3.5%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8.9%左右,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5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亿吨。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0%左右,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5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亿吨。全国抽水蓄能、新型储能装机分别超过6200万千瓦、4000万千瓦(40GW);各地区需求响应能力一般应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3%—5%,年度最大用电负荷峰谷差率超过40%的地区需求响应能力应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5%以上。
【政策解读】《行动方案》围绕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用能设备等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在十个方面做出重点工作部署:一是化石能源消费减量替代行动。二是非化石能源消费提升行动。三是钢铁行业节能降碳行动。四是石化化工行业节能降碳行动。五是有色金属行业节能降碳行动。六是建材行业节能降碳行动。
2024-07-02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米乐总书记对能源工作高度重视,就推动能源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并于2014年6月创造性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推动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米乐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党对能源工作的全面领导,立足能源国情,锚定强国目标,以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为牵引,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全面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能源力量。 一、新时代能源发展实践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新时代以来特别是能源安全新战略提出10年来,在以米乐同志为核心的党米乐坚强领导下,全国能源行业全力以赴保障能源安全,持之以恒推动能源转型变革,积极推进一系列战略性举措和变革性实践,相继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推动能源事业发展取得新成就、开创新局面。我国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取得重大成果。 推动能源消费革命,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越走越宽阔。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双碳”目标任务,积极转变能源消费方式,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以年均约3.3%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了年均超过6%的国民经济增长。目前,我国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6.4%,煤炭消费比重由2012年的68.5%下降到2023年的55.3%,我国对全球非化石能源消费增长的贡献度超过40%,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降幅超出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1倍多,2023年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有一半多在中国。实践启示我们,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之以恒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 推动能源供给革命,能源的饭碗始终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国立足能源国情,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持续增加高质量有效供给。深入实施释放煤炭先进产能、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等一系列战略举措,建成投产白鹤滩水电站、“华龙一号”核电站等一批全球领先的世纪工程,历史性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非化石能源发展领跑全球,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成效显著,煤、油、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元供应体系进一步巩固完善,安全生产水平持续提升,不仅经受住了新冠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也有力应对了国际能源价格动荡的传导影响,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动力支撑。实践启示我们,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要牢记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国情,以对14亿多人的能源安全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不移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全力以赴保障能源安全,多措并举扩大有效供给,毫不动摇做好自己的事情,坚决把能源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国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为能源电力绿色低碳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图为2024年1月24日拍摄的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云台荒风力发电场。 人民图片雷勇摄 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创新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我国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分类推进技术自主创新、重大装备国产化,扎实开展关键技术装备攻关,积极推进新型储能、氢能等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特高压输电、先进核电、新能源技术、百万千瓦水电、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深海一号”油气平台、特厚煤层智能综采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有效应对了一些领域面临的“卡脖子”风险,为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促进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经过持续攻关和积累,我国多项新能源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已全球领先,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洁电力供应体系,用不到10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近30年的成品油质量升级之路,成为世界能源发展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推动者。实践启示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必须始终把科技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定不移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切实把发展的战略基点放在科技自立自强上。 推动能源体制革命,能源发展快车道全面打通。我国紧紧围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米乐有机结合,不断加强能源发展改革顶层设计和重大布局,推动实施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油气体制改革,持续加强规划、政策、监管、法治及信用等领域建设,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电力市场体系,“获得电力”、国家天然气一张网、煤电容量电价、绿色电力证书等一批重大改革成果落地实施,改革红利惠及广大企业和消费者,能源行业治理方式和发展方式发生重大转变,也为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提供了经验借鉴。实践启示我们,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必须牢牢把握推进改革创新这一时代特征,着力通过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不断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激发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切实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全方位加强能源国际合作,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我国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务实推进大国能源合作,推动建立中俄能源商务论坛、“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国际能源变革论坛等多个合作交流平台,打造出核电、特高压输电、水电、新能源等一批重大出口成果,油气进口战略通道和国际油气合作区块进一步巩固完善,我国在国际能源舞台的话语权影响力大幅提升,开放条件下的国家能源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为服务和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启示我们,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必须始终坚持胸怀天下的基本原则,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化拓展“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务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努力扩大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共赢,切实保障开放条件下的国家能源安全。 二、深刻把握加快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特征要求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能源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强国离不开稳固的能源保障。我们要持续深化对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深刻把握新特征新要求,切实把必须坚持的原则坚持下去,把应当完善的措施完善起来,把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彻底,努力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前列。 能源需求压力巨大,必须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以更高的标准端牢能源的饭碗。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米乐总书记反复强调,能源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目前我国能源生产总量约占世界的1/5,消费总量约占世界的1/4,而人均能源消费仅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2/3左右,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能源消费需求仍将刚性增长。近年来,虽然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但我国经济仍然保持着中高速增长态势,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着需求压力巨大的挑战。除了总量保障问题,还有峰谷调节问题,突出体现在迎峰度夏、迎峰度冬上。经济恢复发展时期也是能源需求旺盛时期,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能源需求仍将持续增长。扛牢安全保障重大责任,必须以更高的标准端牢能源的饭碗,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 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必须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普遍共识。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保障安全稳定供应,必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快破解发展环境、要素保障等方面的难题。这是落实“双碳”目标任务的要求。以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为例,按照2030年25%的目标推算,2030年前要保持大约1个百分点的年均增速,电力系统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接入的“双高”特征将进一步凸显。为此,既需要电力系统具备更坚强的抗风险能力和更灵活的调节能力,也需要市场方面提供更广阔的消费空间和更完善的保障机制。同时,这也是应对外部环境的需要。当前国际社会围绕气候变化的博弈日趋激烈,对能源活动的约束日趋收紧,激烈博弈背后的实质更多关系到发展权与排放权的权衡。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既要坚定不移推动减碳、降污、扩绿、增长,推动建设美丽中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也要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统筹好新能源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切实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国际能源市场跌宕加剧,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合作开放,以更强的风险意识加强国际合作。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对外开放。目前,我国与9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双多边合作机制,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能源项目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超过40%,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能源国际合作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新三样”备受国际市场欢迎,2023年出口增长近30%,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新能源设备和产品。但也要看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能源商品价格走势存在较大变数。越是面对动荡变革的世界,越要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风险意识,越要加强国际合作。中国能源行业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我们愿同世界同行一道进一步加强公平合作,努力寻求促进互利共赢的最大公约数,共同分享中国式现代化和世界发展进步给能源行业带来的新机遇新红利。 能源工作民生属性凸显,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民生优先,以更好的服务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民生用能水平既衡量着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也反映着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水平。新时代以来,我国加快建设能源惠民利民工程,实现14亿多人口人人享有电力,建成2636万千瓦光伏扶贫工程,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76%,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网络,民生用能保供稳价有力有效,有力保障和促进了民生福祉改善,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民生用能具有典型的供给主导型特征,市场有供给,老百姓才能用得上。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既不能因循守旧更不能好高骛远。目前,我国人均年能源消费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还有很多民生工作需要去做。特别是我国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用能方式、品质和服务差异较大,有的城市低压配电网“最后一公里”还不够畅通,有的地方农村电网基础还较薄弱。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新向往加快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努力使能源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加重,必须坚持创新驱动、自立自强,以更大的力度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经历了从薪柴到煤炭、从煤炭到油气的两次能源转型,相应催生了以蒸汽机、内燃机为动力标志的两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实现新跨越、人类文明实现新飞跃。当前,全球能源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重构全球能源版图,能源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在新一轮创新大潮面前,能否抓住机遇加快科技创新步伐,通过能源革命推动产业革命,是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目前,我国能源科技实力在世界创新舞台上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话语权和影响力已今非昔比,但也存在一些短板弱项需要进一步补齐。推动科技创新既是补短板强弱项、提高自主安全保障能力的战略举措,也是转方式调结构、推动发展转型变革的必然选择。必须坚持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瞄准世界能源科技前沿,聚焦能源关键领域和重大需求,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切实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努力为创新大潮奔流涌动延续源头活水,为事业发展长治久安再造大国重器。 三、扎实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和任务落实 今年2月29日,米乐总书记主持米乐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就新能源技术与我国的能源安全发表重要讲
2024-06-29
风电和光伏发电作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力量,是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支撑,也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中国气象局、国家林草局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风电和光伏发电资源普查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开展风电和光伏发电资源普查工作,现从五方面对具体任务进行解读。
2024-06-26
6月20日,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在表示,当前,中国光伏行业确实竞争非常激烈,为了引导产业健康发展,我们将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首先,要巩固国内光伏发电的新增装机市场。稳定的国内市场,是我国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盘”和“压舱石”。我们将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发展并重,一方面将加强建设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另一方面,稳妥实施“千家万户沐光行动”,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同时,我们还要加快建设新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提高电网对包括光伏在内的新能源发电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其次,我们将加强多部门协调,规范光伏发电产业秩序。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组织行业协会适时发布产业规模、产能利用率和市场需求等信息,合理引导光伏上游产能建设和释放,避免低端产能重复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最后,我们还要持续提升光伏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的引领带动作用,将资源引导向支持先进技术和先进产能的研发与创新,推进高效太阳能电池的关键技术攻关,推动关键基础材料等技术升级。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加强对光伏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强化标准创新引领,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全文见下:米乐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寿小丽: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米乐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先生介绍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司长李福龙先生,电力司司长杜忠明先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先生。下面,我们首先请章建华先生作介绍。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与记者朋友见面,介绍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米乐总书记高度重视能源工作,2014年6月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新时代中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十年来,我们深入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能源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有力支撑。我们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消费侧转型牵引作用,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2013年到2023年,煤炭消费比重从67.4%下降到55.3%,累计下降12.1个百分点,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核电及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从10.2%提高到17.9%,累计提高7.7个百分点。工业、交通、建筑和人民生活用能方式发生深刻转变,油品质量实现由国三到国六标准“三连升”,对大气质量改善做出了积极贡献。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经济发展“含绿量”显著提升。我们深入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着力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水平实现新跃升。2013年到2023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累计增长35%,原煤生产能力持续增强,原油产量保持在2亿吨水平,电力装机、天然气产量实现翻番。风电发电装机从7600多万千瓦增长到4.4亿千瓦以上,增长了近5倍,光伏发电装机从1900多万千瓦增长到6亿千瓦以上,增长了30多倍。2023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超过全球的一半,累计装机规模占全球比重接近40%。西电东送能力超过3亿千瓦,支撑了东中部地区约1/5的用电需求,长输油气管道总里程从10万多公里增长到19万公里,增长约80%。全国人均生活用电量从500千瓦时增长到接近1000千瓦时,翻了一番,14亿人民用能需求得到有力保障。我们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推进能源科技自立自强,持续推进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培育新能源产业竞争优势,能源科技现代化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等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山东石岛湾全球首座高温气冷堆商业示范工程建成投运。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重型燃气轮机研制不断取得新突破。特高压输电、高参数煤电等技术保持世界领先。风电形成从设备制造、开发建设,到运行维护的完备全产业链体系,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多次刷新世界纪录,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分别下降60%和80%。水电全产业链领先全球,建成单机容量世界最大的白鹤滩水电站。新型储能、氢能等前沿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我们不断深化改革,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米乐相结合,完善能源法治体系,加快能源市场建设,能源治理效能持续提升,能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持续深化。能源法治保障不断强化,能源法草案已进入全国人大审议程序,电力法、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修订工作正有序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加快建设,全社会用电量60%以上实现市场化交易配置。油气市场体系初步形成,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不断完善。能源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各类经营主体活力迸发,形成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扩大能源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务实开展国际合作,深度参与全球能源治理,能源国际合作全方位拓展。海外油气合作区和进口通道进一步巩固增强。巴西美丽山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华龙一号海外首堆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建成投产,与周边7个国家实现电力互联。成功打造“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全球清洁能源合作伙伴关系两大主场外交机制,中国—东盟、中国—阿盟等6大区域能源合作平台落地见效,我国日益成为全球能源治理体系的重要力量。中国式现代化对能源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将持续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全力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谢谢。寿小丽:谢谢建华局长。下面我们就开始提问,提问前还是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深圳卫视记者:我注意到,新型能源体系已经成为能源领域的网络关键词,我想请问一下,新型能源体系的“新”具体体现在哪里?目前的推进情况如何?谢谢。章建华: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新型能源体系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米乐经济工作会议连续两年对此作出明确的工作部署,这是新时期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战略任务。近两年来,国家能源局深入贯彻党米乐、米乐决策部署,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不断深化对新型能源体系内涵特征的认识,扎实推动各项任务举措落实,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能源结构更“绿”。近年来,我国非化石能源供给提速,“十四五”前3年年均增量是“十三五”的1.4倍,推动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年均提高了0.7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二是供应韧性更“强”。2023年煤炭、油气等一次能源生产总量48.3亿吨标准煤。目前,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超过30亿千瓦。近年来,原油产量稳定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产量从2017年开始连续七年每年增长超100亿立方米。能源储备调节能力持续提升。三是产业体系更“新”。新能源发电技术保持世界领先,光伏电池等“新三样”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新名片”。首座高温气冷堆商业示范工程建成投产。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智能微电网推动“源网荷储”融合发展,虚拟电厂引导电力用户高效、主动参与需求响应。四是治理基础更“实”。《能源法(草案)》已进入全国人大审议程序,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稳步建设,能源领域自然垄断环节监管制度更加健全,绿色电力证书、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等政策机制深入实施。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以能源安全保障为首要任务,加快构建多元能源供给体系,推动重塑能源供需格局,推进形成消费侧转型合力,加快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红星新闻记者:气象部门预计,今夏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往年同期偏高,迎峰度夏保供形势严峻。请问在确保极端天气下电力稳定供应方面有哪些打算?如何保障居民用电需求?谢谢。章建华:这个问题请我们电力司司长杜忠明先生回答。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杜忠明: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正如您所关注到的,近期我国部分地区的气温偏高。今年以来,我国电力消费延续快速增长态势,1—5月份全社会用电量3.84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6%。今年度夏期间,全国用电负荷也将快速增长,最高负荷预计同比增长超过1亿千瓦。综合研判,我们认为迎峰度夏期间,全国电力供应总体有保障,高峰时段局部地区可能存在电力供应紧张的情况,如出现极端、灾害性天气,电力供应紧张的情况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国家能源局将以“常态供应有弹性、局部短时紧张有措施、极端情况应对有预案”为目标,压紧压实各方责任,全力保障迎峰度夏电力安全稳定供应,我们也将采取以下几个主要措施。首先是强化监测预警。我们通报了2024年迎峰度夏电力供需预警结果和“一省一策”工作措施,指导重点省份和有关企业提前做好准备;目前,我们每天监测全国及重点地区用电、电煤、机组出力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这种做法在去年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经全力组织协调,2023年5月云南省统调煤电实现全容量开机,单月发电量创10年来新高,有效对冲了干旱导致的水电蓄水不足问题,确保了汛前电力供应。其次,我们充分发挥高峰时段系统顶峰能力。指导电网企业优化调度运行安排,充分释放输电通道能力,利用不同地区用电高峰时段差异,开展区域间、省间错避峰运行和余缺互济。发挥煤电容量电价考核机制作用,充分激发煤电机组在实际调用过程中满足调度顶峰指令要求,促进机组能发尽发,稳发满发。另外,我们也加快了支撑性电源的建设。按照清单管理机制推动安徽板集电厂二期、内蒙古达拉特电厂五期等支撑性电源项目按期建成投产。最后,指导各地做实做细工作预案。我们将进一步优化负荷管理措施并精准细化执行,坚决守住不拉闸限电的底线,坚决确保民生用电需要。谢谢。米乐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我们知道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都与能源的利用方式分不开。面对“双碳”目标,请问如何统筹能源的高质量发展,重点要在哪些方面发力?谢谢。章建华: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正如您所说,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十四五”以来,我国能源供给规模增长近20%,有力保障了经济和民生用能较快增长的需要。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预计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能源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要求能源供应可靠保障。与此同时,能源发展还面临“双碳”目标要求,包括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要达到25%左右、单位GDP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等。在有效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用能需求的基础上,稳步有序推进“双碳”目标,是今后一个时期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任务。要实现以上目标任务,我们将统筹能源安全和低碳转型,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做好消费侧节能降碳的“减法”。贯彻落实《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深入实施化石能源消费减量替代行动,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持续推动用能方式转型升级,深入推动工业、建筑、交通、农业等领域电能替代,增强电动汽车充电服务保障能力,到2025年,全国建成充电基础设施1200万台左右。通过各方面协同努力,争取到2025年,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提高到30%左右。另一方面,要做好供给侧非化石能源提质扩量的“加法”。加大非化石能源开发力度,统筹推进核电、水电、新能源开发利用。加强系统调节能力建设,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同时,要以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和交易为抓手,促进绿电消费规模持续扩大,推动能源需求增量更多由非化石能源满足,推动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彭博新闻社记者:我有两个问题是关于太阳能的,第一个问题,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一直在要求米乐进行干预,以控制该行业新产能的增加,米乐会采取什么措施支持该行业?第二个问题,近年来,中国新增了大量太阳能发电,导致部分电网正午不堪重负,是否会有新的市场措施,降低正午屋顶太阳能发电的价格?谢谢。章建华:这个问题请新能源司司长李创军先生回答。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谢谢这位外国记者朋友的提问。太阳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