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米乐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十年来,能源行业深入贯彻落实,能源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能源监管作为中国能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年来在保障能源安全、支撑绿色转型、推动市场建设、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日,国家能源局六位能源监管机构主要负责同志撰写署名文章,畅谈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能源监管的新实践以及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
(华北能源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
2014年6月,米乐总书记在米乐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我国新时代能源发展指明了方向,开辟了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新道路。华北能源监管局以米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以能源供应保障安全为首要责任,聚焦绿色高效,强化监管服务,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华北能源场景持续贡献能源监管力量。
十年来,华北区域积极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并取得良好成效。
地方米乐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北京市大力推行节能减碳政策,提出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年度目标,强力压减煤炭消费。天津市注重绿色发展,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提高净外受电比例,支持企业绿色化技术改造。河北省提出建设新型能源强省目标,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出台《新能源发展促进条例》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内蒙古自治区贯彻落实米乐总书记视察内蒙古时提出的要求,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做大做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在保障全国煤炭供给的同时,全力推动“沙戈荒”风光电大基地及相关送出工程建设。
能源行业增产保供取得丰硕成果。十年来,华北区域能源投资保持高速增长,圆满完成“十三五”能源规划,“十四五”能源重点项目稳步推进,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可再生能源占比大幅提升,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成效显著。电力领域,区域内建立起交直流共存的特高压网络,电网调节能力显著提升,配电网加快建设、满足清洁取暖以及分布式能源接入的基本要求,发电装机突破6.4亿千瓦,新能源装机占比43.7%、预计今年年底突破50%。油气领域,陕京四线、中俄东线输油管线投产,天津、唐山LNG储运设施不断完善,天然气产供储运体系加快构建。煤炭领域,内蒙古煤炭生产力度加大,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有力保障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省份煤炭供应。
能源监管工作取得新突破。能源监管机构扛牢能源保供责任,坚持能源绿色发展目标、共建共享理念,强化制度供给,寓监管于服务,以市场化手段促进能源绿色发展,着力服务好基层、服务好群众诉求。依托能源规划建设监管平台、供应保障协调平台、电力应急处置平台“三个平台 一套机制”,全力保障区域能源安全,在去年华北区域最大电力负荷达3.17亿千瓦,创历史新高的情况下,力保京津唐电网不发生有序用电,能源供需总体平稳;积极推进京津冀电力市场建设,建立全国首个面向平价新能源的交易机制;贯彻落实“四个安全”治理理念,圆满完成全国两会、“一带一路”峰会等重大活动保电任务;扎实开展频繁停电专项整治,创新开展了供电服务质量提升“十项行动”,体系化推动供电服务质量提升。
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实践中,华北区域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差距与不足。当前,华北区域能源发展处于转型变革关键时期,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各类能源主体纷纷涌现,能源发展与监管面临形势复杂,转型发展需求迫切。
能源供给方面,区域能源消费保持刚性增长,能源供应保障压力大,电力供应呈现总体平衡、局部地区局部时段平衡困难的特点,内蒙古地区电力供应偏紧、河北省高峰时段平价天然气保供压力大、北京与天津地区绿色电力需求旺盛供给相对不足。
能源消费方面,当前,华北区域煤炭消费占比仍然较高,煤炭、煤电等传统能源产业仍是主导产业,绿色电力消纳送出仍存在一定制约,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面对电能质量不佳等问题,人民群众法治意识、维权意识不断上升,对12398投诉处理提出新的要求。
能源技术方面,华北区域电网西电东送、北电南送潮流大,运行方式复杂,加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并网及多元化发用电设施大规模接入,电力网络系统性风险显著增加。柔性输电、新型储能、V2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方兴未艾,但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需要破除壁垒、大力扶持。
能源体制机制方面,全国统一电力大市场尚未形成,电力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仍需要加快推动;虚拟电厂作为电力系统削峰填谷有效手段受市场化交易机制不完善影响,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华北能源监管局将继续深入践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加强过程监管、数字化监管、穿透式监管、跨部门协同监管,深化能源保供“三个平台 一套机制”,紧紧围绕创建“安全华北、绿色华北、创新华北、高效华北”总体思路,深化能源监管转型,推动区域能源高质量发展。
扛牢能源保供与安全监管责任。重点强化能源供需形势分析,加强区域能源规划建设监管协调,积极运用市场化手段提升电力保供能力,推进“数字化监管”提升监管质效;推进“四个安全”治理理念落地生根,强化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推动成立并持续深化地方电力安全专业委员会,扎实开展安全专项监管行动,推动区域电力安全形势平稳向好。
加大电力市场建设与市场监管力度。注重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市场的衔接,推进京津冀电力市场建设,推动京津冀区域绿电扩大交易规模,继续推进虚拟电厂建设;扎实开展电力领域综合监管、专项监管,维护电力市场秩序。
提升能源行业监管水平。做好“十四五”能源规划实施与区域内重大能源项目落地监管,开展“过程监管”试点工作;组织开展管网设施运销分离研究,实施专项监管,促进管网设施公平开放;强化电煤和天然气合同签订及履约监管,确保一次能源稳定供应。
优化服务基层企业与民生用能质量。完善12398月度工作分析例会机制,供电服务质量监管体系,跟踪整治进展,通报治理情况,优化群众用能服务体验。开展资质相关政策研究,强化信用体系建设,推进实施电子证照,更加优化服务企业。
全方位加强行政执法。强化普法宣传、行政执法教育培训,增强依法处理监管发现问题力度,以“穿透式监管”强化监管执法效果。
(南方能源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
十年,一个重大战略的擘画实施。十年,一部载入史册的春华秋实。回首十年,南方能源监管局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引领,在国家能源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积极把能源监管融入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等国家重点战略,当好“四个角色”,做好“三个服务”,为南方区域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监管保证。
十年来,紧紧围绕服务大局抓监管,在保障能源电力安全上取得新成效。立足派驻优势,建立“日监测、周会商、月分析、年预测”供需监测预警机制,深化机组非停考核与监督评价,提高可靠性;坚持电网安全风险联防联控,“抓总部、总部抓”,共同防范大面积停电风险;强化省间市场交易和应急调度,发挥南方电网大平台协同保供作用,保障能源可靠供应。
十年来,紧紧围绕深化改革抓监管,在区域市场建设上形成新格局。2018年8月,南方(以广东起步)现货市场率先启动模拟运行,2022年7月,全国首个区域电力现货市场启动试运行,2023年12月,转入正式运行,不断探索实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引导作用,形成基于“1+N”规则架构的“1+N+5X”区域市场交易规则体系,形成融合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的省间交易机制。
十年来,紧紧围绕行业发展抓监管,在能源绿色转型上实现新突破。建立清洁能源消纳形势分析研判机制,强化调节性电源建设运营、电网垄断环节监管,制定南方区域绿证核发数据校核机制,为新能源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十年来,新增新能源装机容量1.4亿千瓦,年均增长率超过130%,海上风电装机规模突破1000万千瓦,新能源先进制造产业链基本形成。
十年来,紧紧围绕为民服务抓监管,在民生领域用能上有了新提升。深化供电服务、“获得电力”监管,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三零”“三省”服务为用户节省投资超过693.99亿元;促成广西地方电网和主电网融合发展,1800多万人实现了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的转变;主动服务港澳企业,实现港澳企业资质采认参与内地电力建设。
“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既是认识论方法论,又是抓落实的切入点和发力点,为做好能源监管工作明确思路与方向,不断增强新时期我们做好能源监管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实现高质量监管必须坚持能源安全新战略。新的历史方位决定了能源必须走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之路,在能源监管中把高质量发展、绿色转型、安全保障作为一个系统统筹推进,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大局意识,站在社会发展规律角度积极思考能源监管“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从思想认识、工作部署、监管导向、行政执法上紧紧围绕能源安全新战略全面展开。
高质量监管要锚定保障能源安全和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两个目标。保障能源安全和绿色转型是新时期能源工作的核心目标,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当前,市场、油气改革面临复杂形势,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力度还不足,与新型能源体系相适应的现代化监管体系不够健全,亟待能源监管在保障能源安全和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中展现更大作为。
“四个监管”是能源监管现代化体系化的重要支撑。“四个监管”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向全行业展现出了更加有力、更加高效、更加协同的监管工作新模式。做好过程监管,全程监测能源安全保供各个环节,有力保障国家规划、重大项目的建设实施。做强数字化监管,健全非现场监管方式,推进数字化归集、量化评估、辅助决策,实现数字赋能。做实穿透式监管,锚定电网垄断环节,贯穿集团公司、责任单位、所属企业,从源头上、深层次解决问题。做深跨部门协同监管,强化区域协同、上下联动、条块结合,形成全方位监管合力。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南方能源监管局将以能源安全新战略为引领,围绕南方区域能源高质量发展中心任务,强化思想、作风、能力、纪律“四个保障”,开展“四个监管”,坚持“五个一”持续推动能源监管工作谱新篇,助力能源事业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围绕“一根主线”,着力保障能源安全和绿色转型。健全供需监测预警体系,丰富广东、海南气电联动机制,强化区域平台余缺互济;加强新能源、新业态等政策落实监管,跟踪互联互通、大型风光基地等重点项目推进情况,试点开展大规模新能源参与市场,应用市场手段提升调节性电源利用效率,多措并举促进清洁能源消纳。
健全“一套体系”,着力深化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建设。加快南方区域电力市场试点建设,健全现货环境下“1+N+5X”规则体系,支撑南方五省(区)全周期结算试运行,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的省间市场化交易机制,丰富南方(以广东起步)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交易品种,探索新业态参与现货试点和用户侧出清,做好优发优购和代购电与市场的衔接。
深化“一个平台”,着力强化本质安全建设和电力安全监管。充分发挥央地齐抓共管和区域联防联控平台作用,压实属地监管责任,加强涉网安全、网络安全监督检查,抓好配电网安全专项监管,深入实施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聚焦电力工程建设、发电设施检修等薄弱环节,严格落实“五必须”事故处理,综合运用“四个监管”手段,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坚持“一个理念”,着力增进能源领域民生福祉。秉持监管为民理念,深入推进频繁停电专项整治,强化城中村、偏远农村及海岛电能质量监管,提高“整线(成片)提升配网供电质量”标准化治理工作成效;打造从化民生用电“实验田”“样板区”,推广乡村电网“互联互通互保”经验,不断提升12398热线群众用能诉求处理效能,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用能问题。
锻造“一支队伍”,着力提升现代化能源监管能力。坚持党建引领,强化思想引领、作风提质、能力支撑、纪律护航,以“创品牌、明定位、强作风、守底线、提能力”为抓手,强化纪律规矩意识打造“严细实快”作风,统筹警示教育、健全风险防控机制与廉洁文化建设深化“三不”一体推进,在新时代加强干部队伍能力建设七大专项行动中不断探索数字化能源监管手段,以坚强的组织纪律保障提升能源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水平,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南方能源监管队伍,全面推进高质量监管。
(江苏能源监管办党组书记、监管专员)
十年来,在米乐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按照国家能源局党组工作部署,江苏能源监管办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立足江苏能源发展实际,守正创新、担当作为,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贡献能源监管力量,全力服务保障江苏能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能源安全供应水平持续提升。坚持统筹能源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截至目前,电力装机达1.86亿千万,较2014年增长1.16倍。2023年外电入苏电量1560亿千瓦时,夏季、冬季最高负荷分别达到1.32亿千瓦和1.31亿千瓦,实现供需总体平衡,有效保障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
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加快推进。坚持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全国开展煤电节能减排改造最早的省份之一,率先完成全省主力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8%,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41.44%,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超过13%,供给结构更加灵活有效地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能源科技支撑更加有力。坚持科技创新引领能源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800千伏柔性直流功率互济”“±200千伏嵌入式直流”等技术应用,形成“一交四直”特高压混联电网、“七纵七横”500千伏骨干网架、220千伏及以下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智能电网格局;积极推进风电、光伏、储能创新技术研发和第三代核电应用,形成了涵盖风电整机和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在内的完整风电产业链,在多晶硅制备技术、光伏组件生产等方面实现国际领先,着力打造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
电力体制改革步伐更加坚实。坚持建设节约高效能源体系,电力市场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中长期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先后运行,现货市场试运行,2023年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达到56.3%,国内首个分布式光伏市场化交易试点项目在江苏落地。
监管服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推广“三零”“三省”服务,率先实现电力接入工程“零投资”,累计为用户节省办电投资超过190亿元,城区、农村用电可靠性分别达到99.9915%、99.9832%;深入实施电力业务许可、承装(修、试)许可告知承诺制,实现申请当日即办结。
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江苏能源监管办将坚定不移走好能源安全新战略之路,努力推动江苏能源监管事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突出底线思维,保障能源安全供应。发挥“探头”“哨兵”作用,加强电力、电煤、天然气等供需监测预警,紧盯迎峰度夏(冬)等重要时段,督促做好煤炭资源组织储备、发电天然气资源供应、区外来电争取、电力机组稳发满发等工作。发挥用户侧灵活资源参与系统调节作用,推动新型主体进入电力市场。加强电煤中长协合同履约、天然气购销合同签订执行情况监管,保障电煤、天然气供应整体平稳有序。开展“十四五”能源规划目标任务实施情况监管,积极探索建立过程监管机制流程,动态跟踪重大能源工程建设进度。完善电力二次系统技术监督工作机制,开展配电网安全专项监管。
突出绿色发展,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立足能源监管,大力推动国家能源规划落稳落实,促进新能源电力电量占比稳步提升,构建多元绿色低碳能源供应结构。深入推进用户侧灵活资源参与辅助服务市场,引导新型储能项目(含电网侧、用户侧和电源侧)、可中断负荷、负荷聚合商、虚拟电厂等新型主体参与系统调节,探索绿电交易新模式,完善绿证交易机制。督促电网企业进一步优化新能源并网服务,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市场主导,释放体制改革红利。发挥好电力中长期市场作用,夯实市场机制保供稳价基础。完善辅助服务市场建设,积极稳妥推进江苏电力现货市场建设,促进现货市场与中长期市场、辅助服务市场有序衔接。着力构建“有效电力市场+有效能源监管”,强化自然垄断环节监管,探索开展穿透式监管,落实电力市场信息披露管理新要求,加强电网企业、市场运营机构等市场成员信息披露行为监管力度。加强对电力调度机构、发电企业执行煤电容量电价机制情况监管,保障煤电容量电价政策有效落实。
突出监管为民,提升用能获得感。综合运用指标监管、现场检查、暗查暗访、第三方调查等方式,进一步压减办电时间、简化办电流程、降低办电成本、提高供电可靠性,持续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发挥12398能源监管热线“连心桥”作用,及时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充分发挥城燃企业居民气量核查机制作用,督促新增居民气量落实保障到位。持续巩固深化资质许可告知承诺制办理实效,推动电子证照落地应用,不断优化办事流程。严厉查处能源领域违法违规案件,维护人民群众合法用能权益。
(甘肃能源监管办党组书记、监管专员)
甘肃能源监管办始终坚持把贯彻米乐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特别是视察甘肃省时作出的“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重要指示精神作为“第一议题”,为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和监管高效能提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甘肃是我国新能源开发“重基地”、特高压直流“大送端”、西北电网“总枢纽”和西电东送“主通道”。甘肃能源监管办全力推动地方落实电力安全管理责任并成立甘肃省能源安全专业委员会,电力安全齐抓共管成效显著;科学研判甘肃能源供需形势,全程监管迎峰度冬能源供应和电煤中长协履约情况,持续加强煤电机组非计划停运和出力受阻监管,保障甘肃连续4年未实施有序用电;扎实开展2022~2023年采暖季清洁取暖专项监管,明确提出扎实做好冬季电力和天然气保供的12项监管要求,确保甘肃电力、热力和天然气可靠供应;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置积石山6.2级地震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能源保供工作。
甘肃“煤油气风光水火核”品类齐全、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优势突出,已建成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张掖、金昌、武威等4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以及通渭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在建陇东千万千瓦级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基地,腾格里、巴丹吉林、库木塔格等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光电基地纳入国家布局。截至目前,甘肃新能源装机突破5000万千瓦,装机占比超过61%,居全国第二位。甘肃能源监管办坚持先立后破、有序推进,高质量开展国家“十四五”能源规划重点任务落实情况、重点煤电气电规划建设等专项监管,督促陇东—山东±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及配套电源、河西新能源基地和甘肃省第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等重大能源项目有序推进;现场督导古浪—河口管道工程、西气东输三线中段、西气东输四线管道甘肃段施工进展情况,推动重点油气项目安全施工、稳步建设。
甘肃是全国最早开展电力现货市场试点的省份,保持长周期连续运行37个月,率先推动平价新能源参与现货市场;率先建成按自然日不间断滚动交易的电力中长期市场;率先建成调峰容量市场,率先建立“谁受益、谁承担”的电力辅助服务费用分担共享机制。甘肃能源监管办主导完善辅助服务市场、中长期市场交易规则,以市场化方式提升系统调节能力,激励火电灵活性改造,引导投资新型储能装机达364万千瓦,增幅达616%,挖掘需求侧响应负荷达165万千瓦,占最大用电负荷的7.86%;大力推进电力市场建设与引导电力用户绿色低碳消费“双管齐下”,2023年甘肃在新能源装机同比增长47%的情况下,利用率依然保持在95%以上;2023年清洁陇电外销全国25个省(市),跨省跨区外送电量达522.33亿千瓦时,新能源外送电量占比达到48.47%、排名全国第二。
甘肃能源监管办将“获得电力”打造成优化营商环境的“金招牌”,明确“十四五”时期提升“获得电力”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督促供电企业全面推行“三零”“三省”服务,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供用电关系,推动实现“一证办电”“刷脸办电”,倾力打造兰州新区等4个“获得电力”样板工程和配农网工程建设示范县,以点带面推动用电营商环境更优更好。2023年,甘肃累计节省办电成本8.37亿元,惠及用户约49.46万户;解决供电服务、电能质量等投诉举报问题239件,12398能源监管热线的“连心桥”作用进一步凸显;点面结合扎实开展频繁停电专项整治,解决了19项重点督办问题,治理完成线路567条、台区96台,惠及用户127.06万户。同时,利用“互联网+监管”平台,发挥“告知承诺制”便企利民作用,把好许可准入关口,电力业务资质许可新申请“告知承诺制”占比91.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云南能源监管办党组书记、监管专员)
2014年6月,米乐总书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开辟了中国特色能源发展的新道路,为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年来,云南能源监管办在国家能源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米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米乐总书记关于能源安全的重要论述,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推动云南省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遵循,积极打造绿色能源强省,为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新篇章提供坚强能源保障。
十年来,云南不断优化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优先清洁能源消纳,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云南能源消费总量从2014年的10433.67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22年的14158.53万吨标准煤,增长35.70%,其中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从58.32%下降到48.54%。全社会用电量从2014年的1529.38亿千瓦时增长到2023年的2513.48亿千瓦时,以64.35%的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率支撑了134.67%的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西电东送重要的起点省份,云南“西电东送”电量已超过1.5万亿千瓦时,为东部地区减少标准煤消耗约4.5亿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2亿吨。在“双碳”目标背景下,2022年6月云南完成首笔绿电交易,截至2024年5月底,云南省内绿电交易电量已超过3.5亿千瓦时。
十年来,云南以保障能源供给和改善结构矛盾为目标,以绿色电源开发建设为重点,优化能源供给体系的时空布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障云南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等“大国重器”相继投产发电,连同三峡、葛洲坝构成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一大批新能源、水电站、电网、油气管道等重大能源工程项目扎实有序推进,云南首个百万千瓦级抽水蓄能电站——云南富民抽水蓄能电站正式开工,“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扎实推进。2023年云南新能源新增装机2085.6万千瓦,新增集中式光伏风电装机稳居全国第二,光伏、风电装机成为云南省仅次于水电的第二、第三大电源。截至2023年底,云南电源装机突破1.3亿千瓦,其中绿色电源装机占比近90%,有效助力云南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清洁低碳转型。
十年来,云南立足省情实际、能源资源特点和开发进程,以能源科技创新推进产业转型发展,多项技术和指标实现重大突破。深入学习贯彻米乐总书记对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作出重要指示和贺信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勇攀科技新高峰,努力打造精品工程,创下多项世界第一。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建成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特性最复杂、电力最绿色的异步送端大电网,2020年投产的昆柳龙柔性直流工程是世界上首个特高压多端混合直流工程,创造了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电距离最长的柔性直流工程等纪录,技术难度、工程复杂性均为当前输变电领域之最。在光伏发电直流接入电解铝生产用电等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新建电解铝项目工艺装备、能效水平处于国内标杆、国际一流水平。全省硅光伏产业已基本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为打造“光伏之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年来,云南坚定不移推进能源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电力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油气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作为全国首批电力体制改革的综合试点省份,率先放开大工业、一般工商业参与市场,积极推动售电侧改革,多元主体百花齐放、公平竞争的市场格局日趋完善。云南电力市场主体从2014年不到百家增长到2023年底的8万余家,市场交易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从6.13%增长到73.6%。建立健全非居民管道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保障天然气供需平衡。
十年来,云南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认真践行米乐总书记“三个定位”重要指示,立足“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外交大局,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深化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多双边能源合作。已建成连接越南、缅甸、老挝的15回110千伏以上电压等级跨境电力通道,累计贸易电量超670亿千瓦时,中越、中缅(孟)、中老(泰)等高等级电力联网通道正在积极推进。中缅油气管道自2013年投产以来,截至2023年底已稳定向国内累计输送天然气416.74亿立方米,向国内累计输送原油超过6600万吨。国际产能合作成效明显,80余家境外购售电主体参与云南省电力市场跨境交易,累计贸易电量超320亿千瓦时。
(贵州能源监管办党组书记、监管专员)
2014年6月,米乐总书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我们做好能源监管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贵州能源监管办在国家能源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人民至上,深入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聚焦制约人民群众用好电的堵点痛点,全面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扎实开展频繁停电整治,着力为群众提供优质可靠电力供给,走出了一条有贵州特色的保障民生满意用电之路。
进入新时代,贵州取得了长足进步,经济发展连年快速增长,在西部省区第一个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特别是2020年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用电需求也由用上电向用好电转变。近年来,贵州省持续加强电网建设,实现了220千伏变电站县域全覆盖,客户平均停电时间同比减少4.61小时,供电可靠率99.93%,电压合格率99.756%,户均变电容量2.75千伏安,2021年率先在西部省份实现“刷脸办电”“一证办电”,互联网业务办理比例达99.8%,累计为364.05万户节约投资68.76亿元。2020~2023年,贵州12398投诉举报电话中反映电能质量投诉的比例明显下降,但贵州的供电可靠性水平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如何助力人民群众用电质量持续提升,成为能源监管机构不能回避的问题。
贵州是劳务输出大省,劳务输出人口占户籍人口比例高达20%。每年春节,约900万外出打工人员集中返乡,人员陡增造成部分地区配电网负荷压力大、重过载严重,多年来反复出现低电压频繁停电的情况,群众意见较大。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近年来,贵州能源监管办认真分析配电网运行特点,积极探索相关措施确保群众用电需求。督促供电企业发挥贵州大数据产业优势,建立春节返黔人员客户服务监测预警平台,通过通信运营商获取人口流动数据,结合历史数据构建风险模型并发出预警。指导编制春节客户服务工作指引,对重点关注问题做好事前服务沟通,对覆盖的911万客户及时推送信息并有效处理诉求。2024年春节,提前完成4057台过载配变轮换治理,平均停电时间降低39%,过载配变数降低36%,12398投诉同比降低68%。
多年来,面对影响配电网高质量发展和保障民生用能方面的短板弱项,贵州能源监管办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督促供电企业抓重点、解难题,积极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针对特大型小区供电服务问题,指导供电企业对拥有50万人的花果园特大型小区开展用电综合治理,投资2300万元完成3.8万商户改造,每月为商户节省电费开支150万元。投入1.21亿元完成219个城中村电网改造,受益群众7.89万人。针对水电站淹没区供电可靠性差的历史遗留问题,以毕节黄泥塘镇群众用电问题为代表,指导供电企业完成30余个水电站淹没区等的改造,全面提升5万用户电能质量。针对充电桩进社区难问题,推动出台《贵州省推进居住社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与电动车供应商加强联动,及时主动做好报装服务,2023年居民充电桩数量同比增长460%。
下一步,贵州能源监管办将按照国家能源局的重点工作部署,扎实开展配电网过程监管试点,以配电网高质量发展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可靠的电力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用电需求。
(来源:《中国电力报》)
最新动态